2021_2022学年上海浦东新区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
- zhou
-
0 次阅读
-
0 次下载
-
2025-03-19 12:18:02
微信
赏
支付宝
文档简介:
2021~2022学年上海浦东新区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一、选择题1.A.同一律B.矛盾律C.排中律D.充足理由律以下对话中,小甄同学的话存在逻辑谬误。其违背的逻辑规律是()小贾老师:同学,你怎么还没交作业呢?小甄同学:老师,你怎么总是找我的茬?2.A.③①②④B.③①④②C.①③④②D.①③②④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,语意连贯的一项是()围绕“通古今之变”的主题,古代史家提出了盛衰、治乱、得失、损益等一系列概念,形成了系统的有关通史之“通”的理论认识。这些理论认识概括起来,就是,进而,把“通”“变”“理”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看待。“通”是为了看到历史的“变”,即。考察历史之“变”的最终目的是求“理”,也就是。①强调以通识的眼光和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变化②找出历史兴亡成败的一般法则和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③探求蕴涵在历史变化背后的事理法则④在历史的长时段考察人类社会古今之变的轨迹二、混合默写3.按要求填空。(1),物换星移几度秋。(王勃《膝王阁诗》)(2)刑天舞干戚,。(陶渊明《读山海经》)(3)内立法度,务耕织,修守战之具,。(作者:《过秦论》)(4)《屈原列传》中,司马迁认为《离骚》对于道德的崇高、国家安定动乱的前因后果,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:,,。三、实用类文本阅读4.阅读下文,完成下列小题。世界与文学的“或然时代”何言宏①近几年来,人们经常会用“变局”这样的说法来形容我们的时代,会用“不确定性”来指称我们所置身的外部世界。这都意味着,我们开始在“大历史”和“大转型”的意义上告别过去,面对未来。我们的文学、文化与我们的文学批评,既是这一转型的重要方面,同时也主动又被动地在不同程度上表征和回应着这一转型。所以要想搞清楚它们,搞清楚我们文学批评的当下状
评论
发表评论